中国经济一角:华南七位企业主的自述

2023年7月,经济观察报与华南7家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一对一的调研对线家企业分别涵盖半导体、电子、消费、锂电池零部件、外贸、汽车配套产品等行业,其中包括数家上市公司。

一位企业主感觉今年钱更难赚了,此前这位企业主只在周一至周五工作,现在周六、周天也在加班,半年干下来,收入也只能和去年持平。

这也是受访企业的普遍印象:由于内需、外需的疲软,企业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维持营收的增长,但由于利润率不断走低,企业赚钱更难了。

不过,这些久经沙场的制造业企业主们没有坐以待毙,数次穿越周期的他们正在寻找不同的突围方法。

一家锂电池零部件企业原来的主要业务在南亚市场,但是今年以来,中国企业在南亚地区遇到的监管变化让这家企业警惕起来,着手从南亚市场转向东南亚和欧美国家。

另一家外贸企业负责人认为开拓东南亚市场等海外市场“不容易,且并不适合每家企业”。

该外贸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中国企业一直对标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配套产业链也以此为标准,若是转向东南亚,首先原来的供应链需要重建,其次东南亚市场的稳定性也值得商榷。“甚至需要把当前的产业链进行降级处理。”上述外贸企业负责人称。

这种“出口降级”对于中国出口企业可能会是一次大调整,不止一家出口企业遇到了类似的困惑:如何在降级的过程中保住利润率和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高端供应能力?

以内需为主的企业则在寻找新产品、新赛道的机会。一家消费电子企业接连推出了数款新产品,还跨界至储能赛道,以找寻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尽管多位受访者对于需求的复苏保持了谨慎的态度,甚至有受访者认为2024年需求市场会迎来更多的挑战。但欣喜的是,依然可以看到大部分企业在主动增加投资,应对当下的市场状况以及未来的预期。多数企业主动提及,下半年会增加投资布局新的产品线,一家半导体芯片企业在下半年会有并购计划。

此外,也有企业对当前经济状况和财政状况表示担忧,主要在于其担心财政承压后,地方的营商环境会否出现变化——企业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疫情三年,曾发生过个别地方政府对企业征收非合法收入的行为。

7月初,这位刚从上海飞回来的半导体芯片企业负责人接受了经济观察报的采访,他表示,“2023年上半年,商务出差频率比前几年高出很多,一方面有疫情放开的因素,另一方面企业为应对订单减少,只能通过频繁出差寻找业务。”

该负责人此次去上海也是为了与客户洽谈项目投资,虽然新项目投资落地不会那么快,但是不出差、不催促,项目会更难落地。他说,相比以前出差频率提高了很多,平均一个月有10天在外面出差,这还不包括周边几个城市,“太近的,就不算在内了”。

此前,全球芯片出现缺货现象,企业纷纷加大采购或扩大产能,2022年下半年需求转弱后,行业开始进入去库存周期,而去库存过程中又往往伴随着降价的折磨。

该负责人说,比如,原来有客户与企业签协议,要求保供8000万颗芯片,当时说好“能提供1亿颗更好”,结果到年底,客户只用了不到3000万颗,不到原协议的1/3。当时大量库存形成,导致现在企业只能去库存,这个过程大概从去年四季度开始。

该负责人表示,半导体芯片行业在2019年开启过三次涨价,现在为了处理库存,已经把价格降到了2019年同期水平,甚至有些低于2019年的价格。“这‘一正一负’的价格差对国内半导体产业来讲也是很恐怖的事情,库存不能砸在手里,不然现金流会出问题。”该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还发现了一个现象,以前下游甲方都是用现款结账,现在则在推进供应链金融结账,即用供应链去银行质押出一笔款项来给上游供应商。“其实大家都有‘过冬’的意识,想要有更多的资金保持流动性。”这位负责人表示。

在该负责人看来,越是竞争激烈的时候,产品越要创新,抓紧时间看准新机会,做出新产品。据他估算,今年要投入一亿元左右研发新产品,才能弥补去库存带来的损失。同时,新业务的增长,可以保证企业生存,不被淘汰。

为了布局新机会,该负责人计划引进新的投资者,同时希望新的投资者是与其产业链发展相关的,虽然这样会在股份出让价格上做一些折价,但是有利于在市场中扩大版图。他说,当前市场上资金面偏紧张,行业以前都是靠投资人、VC来融资,但是近几年,VC也拿不到太多的资金了。

在政策方面,该负责人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希望能够降低优秀人才的个人所得税税负,或者整体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这样才能保持与国外企业竞争人才的吸引力。他说,半导体行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5年是新手,10年才可以上手,15年以上才能成为专家。国内半导体人才不足,为了引进人才,目前开出的工资都是翻倍的。短短几年,芯片方面的人才工资已经翻了1-2倍。

该负责人表示,高端人才收入自然高,目前国内最高45%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有些偏高,使得企业在引进境外人才或吸引其他地区人才时没有优势。

一家消费电子类上市公司的企业负责人,最近一直在办公室内思考一些问题,包括“国际贸易冲突会给企业会带来哪些影响的问题?”“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消费市场的变化的影响有哪些?”等等,这家消费电子公司为应对国际贸易冲突,从2018年开始在海外布局。

该负责人发现,当前整体消费能力在下滑,为应对这种下行趋势,公司也在做调整,比如增加研发投入,现在年投入上亿元,研发新的产品线和赛道,用以提高公司的收入,同时还增加了储能业务。

他说,为了应对生存和增长的压力,必须要增加新的产品,比如,公司以前是做音频设备的,现在要做智能穿戴设备,同时又进一步拓展到AR眼镜等,在品类上,以前公司只生产一个品类,现在则是做3—4个品类。

为什么做储能?该负责人说,是看到了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以及绿电在未来市场中的旺盛需求。此外,从储能产业链还可以延伸到其他消费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电池等)。

该企业负责人已经做好了“生存”和“过冬”的准备。他说,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作为企业可能会把规模缩小一点,把之前一些保本或者亏损的产品砍掉,替换成新的利润较高的产品;另一方面,公司还在更谨慎地对待订单和规模,2022年公司本预计销售收入能达到50亿元,其中包括一些尽管利润微亏但对打开市场有利的项目,如今摒弃了这一思路,没有利润的项目干脆就放弃,虽然营收会下降,但是整体的利润率会提升上来。“这个时候要以利润为导向。”该负责人表示。

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该公司还做了一些资本投资,投资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比如锂电池,芯片等。

该负责人认为,2023年的上半年经营状况没有2022年好,但通过增加一些新产品、新的业务线提高收入,相信公司明年会有一些好转。

该企业的负责人却表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营收虽然在快速增长,但是整体利润率却在下滑,汽车行业都在降价,必然会传导到整个供应链条。“特斯拉的降价打响了行业的枪。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