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0日,正海生物(300653)发布了2022年年度报告: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3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26%,口腔修复膜和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仍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2022年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全年业绩较同期稳中向好。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1.85亿元,同比增长10.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达到1.73亿元,同比增长7.29%;实现每股收益1.28元,同比增长36.17%。
正海生物成立于2003年,主要从事生物再生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口腔修复膜、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骨修复材料、皮肤修复膜。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山东省医疗器械生产质量规范实施示范企业、山东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突出贡献单位、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山东省质量标杆企业,是国家工信部认定的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设有山东省示范医用再生修复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生物再生材料工程实验室和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等高规格再生医学研发平台。
正海生物主营业务为生物再生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报告期内,公司相继取得了新产品“自酸蚀粘接剂”、“活性生物骨”、“硬脑(脊)膜补片”的注册证书,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的上市产品,为公司带来新的收益增长点。公司已上市产品信息如:
正海生物主要产品属于医疗器械,从支付端来讲,属于高值耗材。根据全球知名医疗市场信息数据咨询公司EvaluateMedTech发布的《WorldPreview2018,Outlookto2024》的统计预测,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在2017-2024年间的年均增速为5.6%,2024年将达到5,945亿美元,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等国家宏观纲领性政策的相继出台,鼓励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同时,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注入巨大动力。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总数达到26,570家,主营业务收入约达到10,20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约1,475亿元,同比增长17%左右。(来源: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2))。
2022年,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速扩面。报告期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提出,“加大三明医改经验推广力度,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7月14日,2022年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持续实施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异地就医跨省直接结算等便民惠民举措,减轻群众就医负担”。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已进入“常态化”、“制度化”的发展阶段。
报告期内,从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明确种植牙品类纳入集采,到口腔种植体系统集采正式开展,口腔耗材行业进入新篇章。2022年9月22日,口腔种植体系统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办公室发布《口腔种植体系统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公告(第1号)》,成立口腔种植体系统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办公室,实施口腔种植体系统集中带量采购。本次口腔种植体系统集中带量采购产品以种植体、修复基台、配件包各1件组成种植体产品系统,并根据种植体材质,分为四级纯钛种植体产品系统和钛合金种植体产品系统共两个产品系统类别。
2023年1月11日,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发布消息,“口腔种植体系统集采产生拟中选结果,拟中选产品平均中选价格降至900余元,与集采前中位采购价相比,平均降幅55%。本次集采汇聚全国近1.8万家医疗机构的需求量,达287万套种植体系统,约占国内年种植牙数量(400万颗)的72%。”口腔种植体系统集中带量采购带来的降价成效,将会进一步扩大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