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端午节龙舟赛的临近,珠三角地区大大小小的水面开始被各个村子的龙舟队占领。
外地人看广东龙舟赛,看的是速度与激情。而广漂们看龙舟赛,看的是房东们拼得你死我活、奋勇争先的姿态。
据坊间传闻,广东一些地区村里选拨龙舟队员时,需要验资上船。有一栋楼的只能在岸边鼓掌,两栋楼的才能上船试训,而能在船上敲鼓的,那都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土豪乡绅。
但前不久广东电视台在荔湾海中村龙舟队的采访,还是低调地透露出了一些朴素的事实:每个队员至少有一栋可以收租的楼。
江湖传言疑似得到官方盖章认证,一群你觉得不需要努力的人正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偷偷奋斗。
有人说:“你叫一个广东房东10点去收租,他说没时间要去饮早茶;但你叫他8点去划龙舟,他6点就过去了。”
我的广漂狗友小江则对我说:“自从龙舟队开始训练之后,住我楼上的房东,每天早出晚归,白天出门时神采奕奕,夜晚回来时筋疲力竭。租也不收了,空调漏水也不管了,就连有人找他租房也不带人看房了。”
广东某村曾披露过2023年的龙舟活动支出,光是请教练就每日花费一千二,再加上买装备、办吃席、搞后勤等杂七杂八的花费,居然整整花了一百五十多万。
平日里的房东们,穿9块9的拖鞋,吃12块一份的猪脚饭,哪怕是听演唱会也只会划船在江里蹭听,只为省下一张VIP票钱。
但只要一听说要划龙船,个个跑去买40万一把的碳纤维桨,企图用科技加持速度。
我的房东便是他们村龙舟队的主力队员,他说:“你们总是嘲笑我们花费几十万只为了赢几万块的奖金,其实我们想赢的不是奖金,而是家族的荣誉。”
我的土著朋友小诚曾告诉过我:“龙舟大赛关乎家族的兴衰,如果能赢,说明宗族人丁兴旺,而要是龙舟比赛请了外援,那是会被别的村笑话的。”
因此每年各个村子为了捍卫宗族荣誉,可谓是举全村之力,训练方式也花样百出。
小诚他们村为了获得卫冕冠军,斥巨资找人订做了全套的专业化龙舟训练设备,为了一个简单动作细心打磨。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便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而对于广东房东们而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便是明知道在水里划龙舟湿气重,依然坚持训练。
他们平日里在注满水的槽里模拟训练也就算了,更甚者直接浸在河里划水,连船都不要了。
佛山的拔河式龙舟训练更是令人惊叹,一顿操作猛如虎,相持不过一米五,堪比备战奥运会。
集合了钞能力和高训练强度的广东龙舟大赛,最终呈现的场面也配得上房东们这一路的颠沛流离。
其中尤以佛山南海的叠滘龙舟大赛观赏性最强,主打一个亦可赛艇(exciting),每年都吸引不计其数的游客前来观赏膜拜。
十几条长达20以上的龙船,在平均宽度只有6米的河里,轮番上演高速漂移过弯,场面和格林披治大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奇妙的心灵震颤,仿佛身体离开了地面五六厘米。”一位熟读村上春树并看过龙舟大赛现场的朋友如是回忆道。
可以说,广东人驯服龙舟的技术已经到达了炉火纯青的程度,除了速度惊人、漂移过弯熟练掌握,他们甚至还能急刹倒档,科幻片都不敢这么演。
广东扒龙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而明、清两代是广东龙舟竞渡的鼎盛时期。
如今,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广东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岭南龙舟文化,省内各市都有着本地的传统赛事和龙舟活动习俗。
活动形式虽各有异,但都保持着每年“龙舟出水”的习俗,来祈求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
可以说,划龙舟已经成为了广东人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融入至他们的血脉之中。
我想很难有一个地区能比广东有更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尤其在广州这样一个城市化程度如此之高的超一线城市,在林立的高楼之间,竟然还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宗族祠堂。
一位海中村村民在接受采访时说:“龙舟精神是一种向前的精神,划龙舟不是向钱看,而是向前面看。”
我想这里的向前也可以理解为:过去以男子队员为主的传统龙舟活动,逐渐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女子队员参与其中,真正做到凝聚全村村民,齐心向上,一条船一条心的龙舟精神。
最后,希望房东们扒得开心的同时,别忘了给在岸边为你加油的打工仔们减减房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