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中,有这么一个人,能够让毛主席说“自己因为他陷入最黑暗的时刻”,也让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总理气到拍案而起,他究竟是谁呢?
1955年的一天,刚刚开完常务会的周总理回到西花厅,他发现办公桌上放着一个文件,从邮票上看,这是来自一封香港的书信。
周总理看着封面赫然写着:“人亲启”,周总理打开后看到落款,不由心里一震“竟然是他”
托人来信的,正是当年叛逃的张国焘,张国焘的名字在如今看来,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在革命初期,他可是我军,我党创始人之一,明明握的一手好牌,最后却沦落到病死他乡无人知的下场。
看着熟悉的笔迹,周总理感叹物是人非,不由得一阵唏嘘,那么张国焘对中央做出了什么样的申请?这还得从张国焘戏剧性的人生说起……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在两河口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参与会议的大多是以及一些中央红军的团级以上将领,而红四方面军则只有张国焘自己参会。
在此次会议上,周总理首先讲述了“红军继续北上,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策略。
而就在大会讨论时,张国焘主张西进战略,即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一起进军川藏边境,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最后毛主席决定,单独带着1、3军团北上,但是北上的方针遭到张国焘的反对,他认为应该南下,所以张国焘早就给陈昌浩发了电报,让他带领队伍南下,并称要“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在随后的行军中,张国焘多次消极对待中央命令,甚至建立第二中央。
当张国焘得知毛主席已经率领红1、3军团北上之后,大骂陈昌浩无能,但他转念一想,也并不放在心上,他想:“他们不就那么几个人,几条枪吗?也许还没打到陕北,早就完了。”
看到自己的红四方面军完好无缺,倒还多了红一方面军的5,9军团,他十分兴奋,说道:“南下!南下!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了,红军主力在这里,这里才是中央。”
9月中旬,张国焘命令左路军和右路军的第四军,第三十军,共八万余人,分别从阿坝等地区沿大金川河上游南下,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荆棘的悲惨道路。
不久,中央红军历经磨难,终于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到达甘南平原,党中央一直期待张国焘能放下“南下”主张,跟上他们北上的步伐。
随后,党中央召开会议,毛主席作了报告,他说;“告诉同志们一个好消息,通过缴获一位少校及其运输队物品,从他的报纸上知道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情况,中央决定下一步到陕北落脚。”
9月15日,张国焘不顾中央的劝阻,他扬言道:“目前的战略方针是要集中主力,大举向南进攻,消灭川军残部,在广大地区内建立根据地,首先要赤化四川,只有大举南进,消灭川敌南部,才是真正的进攻路线。”
在张国焘看来,“目前北方天气寒冷,草地不易通过,敌人在我们的北面,已经集结相当兵力,这种情况下,北上是相当不利的,我们南下,敌人是川军残部,在南下地区内,人口稠密,好扩大红军,物产丰富,可充实红军物质上的供给,这就是我们能够顺利的在广大地区内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张国焘还断定,中央北上,不拖死也会被冻死,最后顶多几个中央委员到达陕北。
9月17日,张国焘一举南下,向四川进攻,还提出了“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口号,一时间,这句口号成为红四方面军上上下下的行动口号。
每一个正直的人都为此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因为分裂,红军的力量被分割而变得弱小,因为分裂,在红军官兵中引起了思想混乱,迷茫,忧愁笼罩在左路官兵的心头,党中央认为张国焘实行的是“退却逃跑主义路线”,张国焘确指责中央北上是无休止的一种退却,是害怕敌人的一种逃跑。
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理番成立了一个“新中央”。张国焘的新中央不仅有政府、军委,连团委都有,并且发布了对、周恩来等的“通缉令”
这时,已经是深秋季节,沉寂浩渺的大草原气候转冷,秋风萧瑟,寒气袭人,比第一次过草地情况更加恶劣,四万多衣衫单薄,粮食匮乏的右路军战士重过草地,他们身体疲惫,步履沉重。
有些战士问:“我们已经过了一次草地,为什么又要南下重新过草地?为什么不跟党中央北上?”
骑在马上,举目眺望,浩渺的草地在深秋的风中充满着杀气,红军第一次过草地留下的痕迹历历在目,那些用树枝搭建的栅子里堆着一些无法掩埋的红军官兵的尸体,横七竖八堆在里面,有的已经被狂风刮的不知去向。
见状,含泪说道:“古代那些远征将士们还可以马革裹尸还,而这些长征中的红军却只能横尸于此,如果说第一次过草地是被敌人逼到这里来的,而今红军又折回来重过草地,这又是为什么呢?”
抬头望着乌云密布的天空,真想大喊:“革命尚未成功,为什么要闹内讧”
红四方面军南下时有8万多人,但一年的时间就伤亡过半,毛主席当时就预言说,南下是行不通的,他们迟早会北上。
还说:“我对毛主席的远大战略眼光和非凡气魄,是经过南下的曲折才真正认识到的。”
果然,张国焘最后狼狈地回到了陕北,他的“第二中央”也被迫解散,面对张国焘对红军造成这么大的损失,1937年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专门对张国焘提出批判。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张国焘本人,也在大会上泣不成声,表示会改正自己的错误。
按照大家的意见,应该免去张国焘的一切职务,但中央为了教育和改造他,仍派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代主席。
1938年,张国焘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虽也在中央,但他的思想却早就开始和中央背离。
4月4日,正值清明节,此前国共两党已经商定,每年的这一天由双方代表一起到黄帝陵扫墓。
张国焘听说此事之后,立马去请求毛主席,让他也参加祭扫黄帝陵的活动,起初,党中央和毛主席都反对此事,但是张国焘三番五次去请求,毛主席无奈地说:“你一定要去就去吧,去了赶快回来。”
原本祭拜典礼进行的很顺利,但是在祭拜完毕后,张国焘将随从人员打发走,只留下自己的贴身警卫员张海,他对张海说:“今天秘书和警卫班回延安去,你就不用去了,跟我一起去西安找林(伯渠)主席。”
当时的林伯渠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常驻西安,负责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工作,林伯渠在得知张国焘来到西安,要求他搬到八路军办事处居住,他一口回绝。
4月7日,张国焘决定乘火车去武汉,临行前,张国焘给林伯渠打电话要求他来火车站,张海问道:“张主席,您不是说要找林主席吗?怎么一下子又要去武汉呢?”
张国焘听后,脸色铁青说道:“这件事你无需多问,我自有主张,你只管打电话问就是了”
林伯渠严肃说道:“你身为边区政府副主席,怎么不经过组织批准,擅自出走呢?”
“张国焘借祭黄陵之机,未经中央允许,私自带警卫员赴西安,又从西安乘火车到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