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获艾美奖、被eOne收购《The Great C》导演谈VR影视制作技巧

在去年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中,《The Great C》就被提名了VR竞赛单元,并在芝加哥电影节和法国的FEFFS电影节上进行了额外放映。去年年底The Great C在PC VR头显上发布,运用了传统的影视叙事风格,画面精美,采用了专业的配音、动作捕捉和经典电影风格的节奏,令人印象深刻。

本次陀螺君有幸采访到了《The Great C》的导演Steve Miller,并从选材、视角、叙事、人物建模、观众引导等多个方面跟Steve一起进行探讨VR影视的挑战和未来。

自从去年被提名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VR竞赛单元以来,《The Great C》不仅引起了VR/AR业内的关注,还在科幻迷中掀起了一阵讨论。因为《The Great C》正是改编自著名的美国科幻小说之王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在1953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说。

菲利普·K·迪克何许人也?菲利普·迪克的小说是赛博朋克类型作品的前身,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围绕着“何为真实”这一思想展开。他预言了基因技术、克隆技术、记忆移植,写下最具科学性的科幻,以36部长篇、100多部短篇小说,熔科幻、惊险、伦理、言情、恐怖、神秘、心理、悬念、推理于一炉。

迪克一生创作颇丰,多次获雨果奖提名,且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2017最受关注的科幻电影之一《银翼杀手2049》是1982年上映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的续集,而《银翼杀手》正是改编自迪克1968年出版的科幻小说《会梦见电子羊吗?》。此外,迪克擅长把各类角色放进虚构的世界,尔后角色们会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他们每天生活的世界只不过是个假像。

陀螺君带着好奇的心情观看了短片。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名为“The Great C”的强大掌握了末日后的世界,并要求每年选出一个年轻人去朝拜和安抚The Great C,但去朝拜的年轻人全都有去无回。年轻的Tim不幸被选中,他无奈之下与未婚妻Clare分离,独自前往朝拜。在Tim孤寂无助的路途中,Clare来到他身边,二人随后决定一起违抗The Great C的命令。但他们的逃跑计划被The Great C觉察,二人不敌其力量强大的爪牙,Tim被杀死,Clare决心报复The Great C。

Secret Location耗时一年打造出了《The Great C》,其中有八个月的时间是耗费在主要制作上。在陀螺君看来,《The Great C》是一部从选材、视角、叙事、建模、引导等方面来说都有自己独到之处的影视作品。

看完《The Great C》之后,陀螺君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故事?”

首先,在菲利普·K·迪克所有的小说中,《The Great C》的知名度不如其他几部高;其次,大批观众已经经过了《黑客帝国》、《饥饿游戏》等科幻电影的洗礼,“机器掌握最高权力”和“人类被狩猎”这样的故事在2018年已经算不上非常新颖,那么Secret Location选择《The Great C》作为故事蓝本是出于哪些考虑呢?

Steve从PKD的故事特点与当下社会的联系的角度解答了陀螺君的疑问。虽然在流行文化中,AI掌控一切的故事已经屡见不鲜,但他认为PKD的短篇故事中有独特的视角。

《The Great C》出版于1953年,那时候电脑还没有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故事可以说是最原始版的《黑客帝国》,或者说PKD在早期技术时代里探索着这样一种思想。PKD的多部作品都是对最边缘结果的一种预见。在《The Great C》中,他似乎很热衷于表现出技术崇拜(这与当今社会的趋势非常相似)的后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VR中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可能看起来有些反讽,但我们强烈认为VR特有的沉浸感能够帮助我们把PKD这一满含劝诫警示意味的故事真正传达到位。PKD的故事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当前社会密切相关,这也是为什么《银翼杀手2049》和《高堡奇人》这样的改编作品能大获成功。PKD在小说中传达的讯息能够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这是为什么我们想抓住这一时机借助VR的力量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Steve认为知名的IP对于像VR这样的年轻媒体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为首次尝试它的观众创造了一个熟悉且平易近人的环境。并且内容制作方也能借助VR这一格式,从头开始赋予故事新的元素,有了更多创作的空间。

《The Great C》采用了传统的影视叙事方式,观众可以自由地观看故事的开展,观众无需扮演某个角色或被限制在某个角色的视角里。因此,在整个观影过程中,陀螺君得以舒适地躺着看剧情的展开。但在某些场景里,观众的视角却显得有些特别。

在《The Great C》中,陀螺君认为最浪漫的两个场景,一是在一望无际的湖面上,Tim和Clare在小木舟里依偎着,远方是一片橙红的工业建筑;二是两人在废弃的餐馆里一边听唱片一边吃罐头,享受二人最后的温馨时刻。但在这两个场景中,观众的视角却不同于大家在电影院观影的视角,观众的视角会从小船边的水面上切换到空中,从与餐馆中的餐桌平齐(那一刻陀螺君觉得自己在扮演一张桌子)到天花板高度。

Steve也解释了这些视角转换的缘由。当设计镜头时,他们需要考虑哪一种才是进行交流的最佳叙述方式,所以针对不同的场景中设计了多种不同的视角。因此,在陀螺君刚才提及的晚餐场景中,观众的位置与人物非常接近,目的是为了让观众与角色亲密接触,分享两位主角彼此的感情最终超过对the Great C的责任感的那一刻。

在小船场景中,观众的视角由近及远,是为了试图平衡主角之间的亲密感与他们在the Great C统治下的世界之中的脆弱感,制作团队用视角的转换来加强这一对比。高空视角会让人物看起来很渺小并且暴露在开阔的湖面上,与此同时,远方压迫性的塔楼出现在地平线上,而the Great C的爪牙乌鸦正从高处观察着他们。

同时,Steve也坦言他们也仍然是VR的学习者,依旧在探索哪种技术在VR中有最好的效果。

VR以其特有的沉浸性和互动性而出名,如之前陀螺君曾介绍过的韩国导演蔡洙应的VR互动短片《Buddy》,就是一个充满与观众互动的观影过程。但《The Great C》中却完全没有与观众的互动,那么这样是否会降低观众在VR中的沉浸感呢?

对此,Steve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省略直接的互动能更让专注于向观众传达PKD作品中直白而强烈的信息。他还分享了团队在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想法。Secret Location团队曾考虑过在影片中设置游戏、互动或叙述。在制作前,也探索了许多不同的互动模式和技巧,从自行选择探险风格体验到允许玩家对the Great C提问等等不一而足。但团队最后决定还是尊重观众的观影意愿,不愿意为此强迫观众进行选择或互动。

鉴于PKD作品已经有了丰富的电影改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