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人 奶业振兴牧草先行从“它”开始!

11月5日,“奶牛养殖提质增效行动-优质牧草高效利用研讨会暨苜蓿半青贮生产技术培训会”在石家庄召开,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孙永健主任就当前国内牧草行业发展情况做了阐述。

苜蓿作为“牧草之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苜蓿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专门出台了《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中提出,推进饲草料种植和奶牛养殖配套衔接,就地就近保障饲草料供应,建设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提升苜蓿草产品质量。农业农村部等9部委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支持内蒙古、甘肃、宁夏等优势产区大规模种植苜蓿,鼓励科研创新,提高国产产量和质量,这一系列部署和要求为今后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发展苜蓿产业,对于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进农牧结合,提升草产品和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作为苜蓿收储加工重要方式的苜蓿青贮发展和使用受到业内关注,深受种养殖户的欢迎和认可。青贮为半于苜蓿,水分含量50——60%,制作原理与玉米青贮相同,发酵期45天,与苜蓿干草相比,苜蓿青贮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饲喂价值较高。苜蓿青贮制作过程可避免叶片损失,防止雨淋霉变,同时保持青绿饲料的特性,具有适口性好、品质优、消化率高等特点。据调查,国内部分牧业企业青贮苜蓿替代进口苜蓿干草,奶牛的产奶量、健康状况、牛奶品质等主要指标没有显著差异。

二是加工制作相对简单。不需要晾晒、加压、烘干等设备,机械设备投资少,不用追求大量机械设备投入的规模效应,对种植面积要求不大,加工制作工序简单,容储、裹包均可,储藏、运输、使用比较方便。

三是饲草产量更高。苜蓿青贮缩短了刈割饲草的田间晾晒时间,很多地方每年甚至能多割一茬,同时减少了叶片的损失。据测算,同等条件下青贮(干物质)产量比干草高出10%。

随着苜蓿青贮及饲用技术的成熟,特别是受进口美国苜蓿价格上涨的影响,奶牛场使用青贮的比例不断增加,已成为苜蓿干草的重要替代品。据国家牛产业技术体系统计,目前青贮苜蓿已超过饲喂奶牛苜蓿总量的10%。

一是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受苜蓿品种、地块肥力、气候、茬次等因素影响,青贮首蓿的干物质含量变化较大,在30—50%之间,给按配方制作的全混合日粮带来不便。

二是灰分含量普遍较高。青贮苜蓿水分含量大,容易粘上泥土,灰分有的高达14%(正常值在7%左右),影响了营养价值和奶牛适口性。

三是质量标准缺乏。相关生产技术规程还需修订完善,感官指标、发酵指标和干物质等关键指标缺失,影响生产和定级定价出售。

四是制作成本偏高。尤其是制作裹包青贮,一吨成本约需150元左右。增加的费用向养殖端转移,增加饲喂成本,从而降低养殖户使用意愿。

奶业振兴,饲草先行。当前我国已进入种草养牛、立草为业的重要时期,奶业振兴对苜蓿等优质饲草需求量不断增加。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我国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饲草生产基地和骨干企业,关键是全社会对优质饲草更加重视,好地种好草,好草养好牛,好牛产好奶的共识已经形成。因此,苜蓿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我们要深入贯彻国办奶业振兴意见,落实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抓住重要机遇期,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实现苜蓿产业再上新台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我国优质苜蓿产不足需,供应缺口巨大。今年以来,在政策和市场双重驱动下,奶业振兴成效初显,养殖信心不断提振,牧场扩群意愿强烈,对于优质苜蓿的需求不断提升。

同时,受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口苜蓿尽管量价齐增,依然难以满足供给缺口,奶牛饲用苜蓿供应趋紧,推升了奶牛养殖成本,对国产苜蓿增产、提质、稳供的需求更加迫切。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增强项目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苜蓿生产。同时,扶持建设一批苜蓿种植+奶牛饲养的种养结合工程,种草养畜、粪便还田,实现绿色发展。

从2019年起,中央财政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将苜蓿基地建设面积由50万亩增加到100万亩,为更大程度调动各地发展苜蓿的积极性,给予地方更大的项目自主权,补给谁、补多少、怎么补都由地方决定。河南兰考县在国家奖补的基础上,额外每亩每年补贴200元,连续补贴三年。每年新增60万吨以上的苜蓿产量,预计到今年年底,优质苜蓿自给率将实现80%的目标。

二是持续提质增效。我国苜蓿品质与国外相比仍有一些差距,主要短板在粗蛋白含量、相对饲喂价值、产品批次间质量稳定性等方面。短板就是方向,短板就是潜力。要在良种上提质,培育和审定一批国产苜蓿新品种,加大高产、优质、抗逆品种的推广力度。要在生产上提质,完善种植基地、青贮窖、贮草棚等基础设施,科学配备种植、收割、打捆等关键机械,推广适时收获、加工和储存等集成技术。要在检测上提质,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测制度,对苜蓿的粗蛋白、饲喂价值等指标进行重点检测,推动建立第三方检测制度,促进形成优质优价的价格体系,让好苜蓿卖出好价格。

三是持续做强苜蓿产业。我国苜蓿产业龙头企业少而不强,带动能力不够。全国年产1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50多家,最大的企业产量才20万吨。要在政策、资金、技术、金融等方面加大苜蓿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他们效率高质量好、销路广、产业链长、综合竞争力强的优势。鼓励饲草企业、饲草合作社和奶牛场通过订单生产、参股等形式长期合作,建立稳定的购销渠道。加强苜蓿草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强化生产和市场预警信息发布,推动草产品网上交易,科学引导经营主体合理安排生产。

四是持续强化科技支撑。我国苜蓿科技水平还不强,苜蓿良种、大型收割加工设备依赖进口,苜蓿种植、加工、饲喂全链条系统的科技支撑不够。要分区施策,强化科技攻关,重点解决苜蓿发展面临东北“低温冷害”、华北“雨季霉烂”、南方“高温高湿”、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等问题。加大苜蓿育种、种植、加工以及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大草畜一体的轻简化技术示范帮助苜蓿产业增产提质。加强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深入田间地头和牛场棚圈,为苜蓿种植和饲喂提供精准服务,让苜蓿产业腾飞插上科技的翅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