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乡村:宜居宜业新图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以来,宁夏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重点,以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抓重点补短板,抓统筹促提升,加大帮扶力度,促进农村居民、脱贫人口收入稳步增长,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同时,我区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聚焦解决好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三件事,推进实施了一批补短板、强基础、促提升、惠民生的好项目,移民地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整体面貌进一步改善、民生水平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进一步显现。

初冬,农村的夜越发宁静。但这几天,到了晚上11时多,海原县西安镇西安村就业帮扶车间灯火通明,电动缝纫机的“嗒嗒”声响成一片,工人们开足马力赶制订单。

电脑制版、裁剪、开兜、合大身、滚领……40多位女工熟练操作,一件件服装在她们灵巧的手中快速成型。“这是出口日本的外贸订单,总共12300件棉服,要赶这个月底交货。”帮扶车间负责人马彩霞说。

脱贫户张彩荣已在这个帮扶车间工作了2年。过去家庭贫困的她自从进了帮扶车间就业,每月可增收3000多元。“这份工作多劳多得收入好,又在我们村里,家门口就业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马彩霞从14岁开始学裁缝。多年来,她一直在服装私人定制行业摸爬滚打,还到成都等地学习服装设计、电脑制版等技术,并在海原县开了服装定制店。2020年以来,在政府的扶持下,她先后接手西安镇薛套村和西安村两个帮扶车间,从事服装生产。

目前,马彩霞经营的2个帮扶车间共有员工113人,其中脱贫户30人。今年完成服装生产4万件,创收480万元。“县上每年还为工人发放务工补贴,人均5400元,给车间补贴电费、采暖费,让我特别有信心干好这个帮扶车间。”马彩霞说。

在香水村杨鹏程家的屋子里,一个专门制作酥饼、千层饼等特色西北面点的食品加工厂正在日夜生产。虽然厂房不大,但产量惊人,拥有4个注册商标,年产面点1250万个。这就是杨鹏程近10年来奋斗的“家底”。

“即使这么大的产量,市场上仍然供不应求。”杨鹏程曾不止一次想过扩大厂房,占领更大市场,但因为没有更多资金和场地,他一直无法实现扩大企业规模。今年10月,海原县将他这个小企业定为帮扶车间,提供了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用于经营,水电暖完善,而且前3年免房租、后3年房租减半。杨鹏程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

此前,杨鹏程有30个工人,月工资每人2600元。小作坊升级为帮扶车间后,在务工等补贴政策助力下,仅仅1个多月,他就吸纳当地群众就业增加至43人,月工资标准每人达到3000元,人均工资涨了500元左右。

脱贫户杨发、李志梅夫妇都在杨鹏程的食品厂上班。李志梅是面点操作工,杨发则开车送货。李志梅说,“车间离家就200米,挣钱顾家两不误,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海原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李文林介绍,该局计划将杨鹏程食品厂列入2023年闽宁项目进行改造,投资200万元,带动稳定就业60人。

海原县帮扶车间分布在城乡各地正常运营的有30家。连日来,该县向符合条件的帮扶车间兑付就业补贴821人253.48万元。(记者 王文革 文/图)

“抓紧,开始收网了!”近日,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枣香村“鱼菜共生”设施蔬菜大棚里,技术员马建立一声令下,等在养殖槽外的村民合力开始收网。随着渔网面不断收窄,不时有鱼跃出水面,等渔网收至养殖槽边时,村民们分工合作,有的固定渔网,有的递上沥水篮。马建立对活蹦乱跳的鲈鱼进行分拣,他将体重不达标的小鱼放归养殖槽,将重量达标的放进沥水篮。

“我们挑选重量在一斤二两到一斤半的鱼进行售卖,重量达不达标,我掂一掂就知道。”马建立说,“重量不达标的放回去继续养,达标的转运到小鱼池里等待出售。”

目前,枣香村已安装4套循环水养殖设备并投入运行,生态种养使“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成为现实。通过科学的设计,把水产养殖和传统种植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完美融合,形成“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的生态循环系统。据了解,每套循环水养殖水体仅有50立方米,能放5000尾鲈鱼,密度大、效率高,相当于传统鱼塘三亩至五亩的产量。每栋温棚每季可生产水产品1000公斤至1500公斤,各类瓜菜4000公斤,单季单棚效益可达3万元至4万元。

近年来,枣香村为壮大村集体经济,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运营模式,发挥驻村水产专业技能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温棚种植专业技术优势,形成“鱼菜共生”、体验采摘园、特色水产养殖“三驾马车”的格局,打造集试验示范、教学培训、参观采摘、休闲娱乐、乡村旅游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智能农业示范温棚园区。枣香村现已建成“鱼菜共生”温棚40栋,循环水养殖系统13套,投放鲈鱼17600尾,采摘园温棚55栋,种植火龙果、羊肚菌等新品种,打造18家各具特色的小型农家乐,特色水产养殖建设蓄水池2座、虾棚21栋,村集体预计增收50万元以上,开辟出了盐碱地上搞水产、兴采摘的致富增收新路子。(见习记者 徐琳 文/图)

“以前我在外面打工,媳妇没有工作,一家人生活比较拮据。如今在社区的帮助下,我们夫妇在白土岗养殖基地务工,收入稳定。”12月19日,灵武市城区街道镇河塔社区的移民付宗仁告诉记者。

付宗仁搬迁到灵武后一直靠打零工为生,妻子因身体原因,一直未能外出务工,全家的生活重担压在了付宗仁身上。镇河塔社区在一次与企业岗位对接过程中,了解到白土岗养殖基地需要若干对夫妻到消杀站负责消杀工作,正好付宗仁夫妻符合招聘条件。于是社区主动上门宣传、动员,最终将付宗仁、李勇等3对夫妻输送到白土岗养殖基地务工,目前他们已经工作了6个多月,每户月收入9000余元。

镇河塔社区是灵武市最大的劳务移民安置社区。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开展以来,社区党总支把促进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用好老办法、推出新点子,全力保就业促增收。镇河塔社区协调灵武现代纺织产业园等大型企业6次进社区举办招聘会,73人被现场招聘;组织200人次到贺兰山奶业、亿能科技公司、宁东汇鼎物流等企业体验式应聘,30人顺利上岗。

让移民在家门口也能干活赚钱。镇河塔社区腾出一间办公用房,把新中绒绒业有限公司待加工产品拿来,办起了一个临时“小车间”。鼓励妇女利用闲暇时间,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社区小车间干零活,最多时车间吸纳移民务工80余人,让社区移民顾家挣钱两不误。

“没想到在家门口打工这么稳定,中午回家还能给孩子做饭,什么都不耽误。”34岁的李娟以前在外面打工,收入不稳定,孩子也照顾不上。如今,她在社区加工车间已经工作了2年,每个月收入最少3000多元,最高5000多元,她对如今的生活非常满意。

今年4月,社区成立了“灵武城南工人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