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等中国证监会指定媒体上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4 公证天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经公司管理团队建议和董事会讨论,在确保公司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并兼顾股东的即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公司提出如下利润分配预案:公司拟以2020年12月31日的总股本108,000,000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5.2元(含税),共计派发56,160,000元人民币,不送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各类金属锻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营产品包括辗制环形锻件、自由锻件和精密模锻件。产品可用于航空航天、电力、石化以及其他各类机械等多个行业领域。
公司的产品具有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的特征,一般为非标准产品,需要按照客户订单及图纸要求组织生产,因此公司的生产模式采用“以销定产”。而由于产品定制化程度高,对原材料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公司的采购模式采取“以产定购”。在销售模式上,公司主要采取直销方式,一般与下游客户直接签订销售合同或订单。
公司所属行业为锻造行业,由于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和美国单边主义对全球政治经济治理体系造成了冲击,增加了全球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复杂化和从未有过的大变局,基于对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论述的理解,“十四五”期间将是中国从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过渡期。中国力争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实施多维度的齐抓共举,将带来行业格局的转变,也将为锻造企业创造更多的战略机遇。从全球锻造领域的布局特点看出,我国的锻造发展持续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国家强大需要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的支撑,尤其是在国防、能源安全和运输方面,随着风电等清洁能源、工程机械、火电核电、航空航天等重大领域的全面发展,锻造行业必将进一步发挥基础工业支撑作用的优势。
另外,习主席强调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改革、军队体制编制改革、军品定价议价机制改革、军工科研院所转制等将影响军工行业供需结构,随着改革推进,军工产品的市场需求将出现恢复性增长。而随着世界矛盾的不确定性,军工行业必然会成为“十四五”阶段竞争的一个焦点,军工行业中最基础的领域还是锻造行业,锻造企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十四五”期间,应强军强国形势的发展需要,国内航空锻件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必然会大大增长,航空锻造市场将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兴旺的五年。军机和民机都是如此。如单通道干线投入适航认证或可开始运营、双通道宽体飞机CR929开始研制、ARJ21支线飞机已投入运营和量产,其他多型民机如新舟600、民用直升机等亦将适航认证或量产,与飞机配套的多型号发动机正在研制。由此牵引航空材料和锻件的发展。
在航天领域,运载火箭作为将卫星、飞船、空间站等推入预定轨道的载体,其发展与后者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为保证我国卫星、空间站、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的顺利推进,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根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到2025年,建成高效、安全、适应性强的航天运输体系,布局合理、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形成长期稳定高效的空间应用服务体系,具备星际探测能力,空间信息应用自主保障率达到80%,产业化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在国际安全形势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和战略重心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世界范围内及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导弹作为重要的武器装备,对战略威慑、压制以及实战均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未来,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国家在导弹工业相关投入预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面对日益加剧的生态与环境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快能源转型步伐,纷纷制定碳减排目标。2020年9月,习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将步入一个碳约束的时代,必将提高能源、交通、工业等领域的绿色电力消费比重,这将给清洁能源装备配套的大型锻件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加。超超临界火电发电设备用锻件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核电、风电用大型锻件的需求量逐渐增大。
火电方面,总体上存在着产能过剩、可再生能源挤压等问题。“十四五”期间煤电仍有1~2亿千瓦增长空间,离达峰值尚有距离。随着火电行业发展速度放缓,火电锻件需求量下降较多,但高温机组、高端锻件仍有稳定需求。
水电方面,国家电力“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8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3.4亿千瓦,抽水蓄能4000万千瓦,年发电量1.25万亿千瓦时,折合标煤约3.75亿吨,在非石化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西电东送”能力不断扩大,2020年水电送电规模达到1亿千瓦。预计2025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4.7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3.8亿千瓦,抽水蓄能约9000万千瓦;年发电量1.4万亿千瓦时。大型水电锻件需求仍在扩张。
风电方面,中国“30?60”碳减排目标为风电产业开辟了广阔空间,在“十四五”期间,风电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有望每年新增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能源产业将从资源属性切换到制造业属性,巨大的产业开发空间即将打开。
核电方面,“十三五”期间,中国核电发展速度势头明显低于规划预期,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数据,截止2019年9月底,中国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7台(不含台湾),装机容量4875万千瓦,距离规划目标仍有925万千瓦的差距。核电在建工程规模约1800万千瓦,距离3000万千瓦的目标有着较大缺口。2018年中国核电发电量2865.11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22%,远低于法国、美国、英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的核电发电占比。习主席提出以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的理念,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核电具有稳定清洁、低碳、无污染的优点,在中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处于高位,以及减排和环保压力的背景下,总体判断核电发展不会停滞不前,有序稳妥推进核电建设仍将是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在稳定建设少量机组情况下,加强第三代堆型国产化,进行第四代堆型研发,并开展以小堆进行城市供热、偏远地区及孤网热点联供等核能的多用途利用。核电“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战略,中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