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市面上PVC保鲜膜含有明令禁止塑化剂成分DEHA,平均高出检出限两百多倍”的消息,让不少消费者再次陷入了食品安全的“选择焦虑”。
DEHA真的已经禁用了吗?超出检出限就等于对人体有害吗?不少专家却向记者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日前一则消息引发消费者担忧: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购买了市场上销售的所有品牌的PVC保鲜膜,共16个品牌,送往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发现,15种(保鲜膜)含有塑化剂,DEHA平均高出检出限两百多倍。
相关信息还称,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发布的公告强调:禁止企业用塑化剂DEHA生产食品用保鲜膜。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DEHA真的已经禁用了吗?高出检出限就是代表超标吗?就这些问题,不少专家却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误区一:DEHA国家并未禁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副研究员、食品安全博士钟凯说,不应张冠李戴,DEHA即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遭监管部门禁用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钟凯介绍,一些媒体援引的是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发布的公告,然而2008年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出台,明确了DEHA和DOA均可用于PE、PVC等多种材质的塑料制品,最大使用量为35%,特定迁移量/残留量不能超过18毫克/公斤。GB9685属于国家强制标准,更具法律效力,也就是说DEHA并未禁用。
误区二:超出检出限不等于超出国家标准。有的消息在强调其高出检出限两百多倍,但用“检测值”和“检出限”比较,没有科学意义,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检出限代表的是仪器的灵敏度,仪器越灵敏,其检出限就越精确,检出限和检测值没有可比性。“形象地说,就是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看同样的东西。显微镜下的东西显得更大,并不代表这个东西真的更大。”真正要比较的,应是检测值与国标中DEHA的迁移量限值,这才是科学的。
专家解释,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DEHA,与我们熟知的、在台湾饮料以及白酒“塑化剂”风波中的罪魁祸首邻苯类增塑剂DE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却是完全不同的物质。
钟凯说,DEHA实际上是用于代替DEHP等邻苯二甲酸类塑化剂的,安全性相对更好。使用邻苯类塑化剂的产品规定了不能用于油脂类食品,而DEHA则不受这一规定限制。
专家认为,对于DEHA的监管,虽然质量国标《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暂缓实施,但也必须参照GB9685国家卫生标准执行。英国、美国等也允许DEHA用于食品包装材料中。
“保鲜膜行业的确存有一定问题,一些小作坊的质量不达标。”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说,如果用错误的信息去打击有问题的行业,只会“殃及池鱼”,对行业环境的净化毫无益处。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食品领域,经常出现信息发布“失真”或“乌龙”的现象。一些组织甚至在发布报告时故意“偷换概念”吸引眼球,如将检出农药残留等同于农药超标,将适用于这一产品的标准套用于另一产品,最终不仅伤害行业,更对食品行业信心造成巨大伤害。
事实上,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有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也可以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公布。县级以上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朱毅认为,媒体和行业信息要成为不实信息的“过滤器”和理性情绪的“孵化器”,成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助推器”,传播准确、权威的声音。
厉曙光说,面临相关的公共安全事件,公共管理部门应该及时到位地履行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功能,向公众提供清晰、全面、专业而又通俗的信息服务,避免信息缺失的焦虑和恐慌。
不过专家同时认为,政府监管部门应通过权威平台,尽快、及时公布日常抽检信息,形成机制,否则只会将话语权“拱手让人”。例如,在此次事例中,从2005年公告中的“禁用DEHA”,到国标中可以使用并确定迁移量限值,这一调整是基于哪些风险评估进行的,也应在公众质疑时及时公布,方能“一锤定音”。
当浮层化现象严重时,我们遇到的挑战是,出的主意没有太大实操价值,从事实际操作的人…
恒大与拜仁这场比赛太有价值,展现了自己,也终于真刀真枪下看清了自己,更成为一把标尺…
人的生命本无意义,是学习和实践赋予了它意义。应该把学习作为人生的习惯和信仰。
幸福是什么?当你功成名就时,发现成功不会让你幸福,和人分享才会。当你赚到很多钱时…